近日有壺友找我,說前一陣不小心打碎了一把紫砂壺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紫砂壺顏色內外不一樣。這位壺友就一直很擔心,怕是一把化工壺,還泡養(yǎng)了這么多時日。
這到底是泥料以次從好,還是真的是把化工壺,這其實與紫砂壺的燒制過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!
紫砂壺的燒結溫度在1050°~1200°之間,燒制之前,紫砂藝人會先根據(jù)紫砂壺原料的顆粒粗細程度來定一個燒制的上下限溫度,燒制時就必須把溫度嚴格控制在這個范圍內,還要遵循事先制定的溫度曲線。
隨著燒制溫度的變化,壺坯的顏色會出現(xiàn)深淺不一的變化,雖然溫度經過了嚴格的把控,但是在燒制過程中,由于壺表和壺內的受面度和密度有較大的區(qū)別,就會出現(xiàn)受熱軟化不勻的情況。
這時,壺胚的呈色就會出現(xiàn)細微的差別,壺表和壺內的色澤也會有所不一。
壺體燒造過程結晶式往往可達到以下幾個階段:
1.結合水蒸發(fā)
當窯溫達到105℃時,坯體內的結合水開始蒸發(fā),這個窯溫要保持30分鐘后才可繼續(xù)升溫,否則坯體易開裂。
2.結構水逸出
當窯溫平穩(wěn)提高達500℃時,坯體內的結構水開始分解逸出。
3.石英體膨脹
窯溫達573℃時,泥料中含有的石英顆粒膨脹,體積增大0.84%,晶型轉變。
4.氧化物顯色
窯溫在600℃~1050℃時,泥料中的氧化物分解,壺體開始顯色。
5.保溫求定型
窯溫在1050℃~1200℃時,坯體燒結定型,要停止加溫并保溫30分鐘左右,以平衡窯內溫差。
6.降溫求色澤
窯內溫度平穩(wěn)后,將煙道閘板及窯門全部打開,迅速降溫到700℃左右再重新關上窯門,制品表面會生成光澤。此時制品處于熔融狀態(tài),壺體不會開裂。
7.石英體收縮
因為石英晶型會在573℃時再次轉變,體積縮小0.84%,所以窯溫在700℃~400℃時,要緩慢而又均勻降溫,否則制品極易開裂。
8.冷卻待出窯
窯溫降到400℃后,再降溫可快可慢,溫差已不會對成品產生負面影響。
紫砂壺燒制“過火則老,老不美觀;欠火則稀,(禾犀)砂土氣”,在使用過程中,因窯溫燒制差異帶來的影響會日益顯現(xiàn),泥料色澤便是其中的一個方面。
“吐黑”部位不同,所泡茶葉不同,養(yǎng)壺習慣不同等原因,造成“吐黑”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別,有些肉眼比較明顯的,壺體局部或者整體變深,也會加劇壺表里的顏色不一致。
綜上所述,紫砂壺顏色內外不一致,或者色澤不勻,并不是泥料“金玉其外敗絮其中”,也不能證明其就是化工壺。理智玩壺,賞壺,養(yǎng)壺,人人有責。